B2011(007) |
对“其中”与“其他”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位置的考察 |
周天逸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1 |
B2011(008) |
政治文化、组织形态与动员结构:解释1920年代中国学运变迁 |
张玥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1 |
B2011(009) |
论琼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
张丽婧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1 |
B2011(010) |
“水与火的联姻”——论当代中国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的分立与合流 |
薛静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1 |
B2011(011) |
对话性的史诗:女性关系与革命中国——以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为例 |
苏展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1 |
B2011(012) |
从《近代中国》(Modern China)期刊(1975—1980)的具体内容考察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形成过程 |
王穆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1 |
B2011(013) |
法律语言学中商品标识的语言学分析——以“蓝莓酱”事件为例 |
黄攀伟 |
学士 |
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1 |
B2011(014) |
关于上古音开合口研究的述评 |
丁姝 |
学士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1 |
B2011(015) |
《乐府诗集》中唐代琴曲歌辞研究 |
齐薇菂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1 |
B2011(016) |
《朱子语类》(七八册)中“使”字使役结构初探 |
冯晨 |
学士 |
语言学 |
刘子瑜 |
2011 |
B2011(017) |
世俗婚恋•荒凉人生——试论张爱玲爱情小说中的意蕴 |
李冰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1 |
B2011(018) |
词义的反向引申研究 |
李卓琳 |
学士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1 |
B2011(019) |
北美华人女作家的“金山”书写——以汤婷婷、严歌苓、张翎为例 |
张伟一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1 |
B2011(020) |
审视晚清到20世纪50年代文学功用主义观念的发展和转变 |
庞博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1 |
B2011(021) |
南北《拜月亭》比较 |
毛劼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11 |
B2011(022) |
解读中国新时期电影中“火车意象”的叙事功能、精神隐喻以及相关元素构成 |
于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1 |
B2011(023) |
合法化的进程——亚文化理论及中国亚文化综述 |
范超然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1 |
B2011(024) |
用于多重情感表达类型文本分析的量化模拟方法——以《长恨歌》的多层级情感表达为例 |
李垚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1 |
B2011(025) |
文化之外的文本分析——试论韩寒的文学创作 |
王思宇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1 |
B2011(026) |
消逝的海上传奇与另类乌托邦——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中的商业景观与创伤体验 |
吕初序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黄子平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