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1(26) |
从《武陵人》到《暗恋桃花源》——对“桃花源”思想在台湾现代戏剧中的发展初探 |
田韵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11 |
T2011(59) |
汉语重动句使用动因的多角度研究 |
赵绿原 |
学年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11 |
T2011(57) |
面向网络新闻的情感词词典构建 |
邵研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万小军 |
2011 |
D2011(16) |
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 |
崔瑛祜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11 |
D2011(39) |
服部宇之吉研究——以他的“孔子教”思想为中心 |
丹羽香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严绍璗 |
2011 |
D2011(40) |
晚清时期日本通俗小说的翻译 |
陈爱阳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11 |
020/D2011(01) |
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 |
阮大瞿越 |
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1 |
D2011(24) |
焦竑思想研究 |
白静 |
博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11 |
020/D2011(02) |
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 |
宫铭 |
博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11 |
020/D2011(03) |
曹学佺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 |
孙文秀 |
博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11 |
020/D2011(04) |
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 |
张慧丽 |
博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11 |
020/D2011(38) |
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张之洞学人圈考论 |
陆胤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11 |
020/D2011(05) |
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 |
金正秀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11 |
020/D2011(06) |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演变 |
黎路遐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蒋绍愚 |
2011 |
020/D2011(07) |
“八主”祭祀研究 |
王睿 |
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李零 |
2011 |
020/D2011(08) |
晚唐齐梁体研究 |
张一南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钱志熙 |
2011 |
D2011(3) |
汉晋学术转变中的阮籍、嵇康 |
赵翔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袁行霈 |
2011 |
D2011(4) |
宋诗叙事性研究 |
周剑之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11 |
020/D2011(11) |
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 |
彭春凌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11 |
D2011(42) |
周立波与外国文学 |
邹理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孟华 |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