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11(18) |
“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 |
张广海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11 |
020/D2011(33) |
超越中国现代困境的延安文艺 |
卢燕娟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1 |
020/D2011(34) |
1950至19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述 |
徐刚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11 |
D2011(12) |
早期日本学中旅日欧美学者的日本文化观——以1872-1922年《日本亚洲学会学刊》(TASJ)为中心 |
聂友军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严绍璗 |
2011 |
D2011(13) |
语言转换与文化重构——《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 |
钟厚涛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11 |
020/D2011(37) |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 |
崔宰溶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11 |
T2010(24) |
斯人何以独憔悴——浅论纳兰性德词“哀感顽艳”词风的形成原因 |
吕虹 |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0 |
B2010 (001) |
中韩谚语比较研究 |
千尚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0 |
B2010 (002) |
无处不朗然的故乡——小说《边城》 |
石政宽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0 |
B2010(003) |
中国传统诗“味”论的文化蕴涵 |
森博 |
学士 |
文艺学 |
杨铸 |
2010 |
B2010(004) |
中国和韩国的抗战诗比较 |
曹制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10 |
B2010(005) |
新时期朦胧诗的再思考 |
崔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0 |
B2010(006) |
中国《螺女》故事和韩国《螺中美妇》故事比较 |
黄正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0 |
B2010(007) |
韩中春节比较分析(语源、由来、风俗) |
金志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0 |
B2010(008) |
浅谈韩中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中韩端午祭纷争探讨 |
李慧渶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10 |
B2010(009) |
韩•中俗语中的女性观 |
朴亮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0 |
B2010(037) |
馆陶方言中的否定式 |
张丽音 |
学士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10 |
B2010(038) |
《杜拉拉》:中国中产阶级的自我想象 |
张烨 |
学士 |
文艺学 |
戴锦华 |
2010 |
B2010(039) |
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探讨 |
吴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0 |
B2010(040) |
文本变动与音乐的脱落——傅玄乐府诗解析 |
寇陆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