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10(77) |
20世纪初叶长城形象变迁研究 |
王毅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10 |
020/M2010(78) |
晚清《鲁滨孙漂流记》中译——以“冒险小说”和“儿童小说”为中心 |
熊婕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0 |
020/M2010(79) |
“他者”的透视与回响——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的中国国民性书写 |
张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10 |
020/M2010(80) |
另眼看梭罗—梭罗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
钟玥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10 |
020/M2010(81) |
香港粤语口语的三个话语标记 |
吕影华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10 |
M2010(4) |
从庾信到王绩 北朝后期到隋唐之交的田园诗的发展 |
吕家慧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葛晓音 |
2010 |
020/M2010(83) |
白话诗与自由体——以胡适、刘半农、周作人为中心 |
彭秋芬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枫 |
2010 |
020/M2010(84) |
中日弃老故事的比较与探源 |
廖淑志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严绍璗 |
2010 |
020/M2010(89) |
墨子“三表法”与“十论”研究 |
林树军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常森,傅刚 |
2010 |
T2010(111) |
四个涉及主观量的副词的比较 |
王靖楠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10 |
T2010(15) |
《白鹿原》的“现代性”解读 |
石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0 |
T2010(16) |
端午节的起源、流变及其在古代小说中的呈现 |
冯相郡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10 |
T2010(97) |
媒体新兴“被”字结构研究 |
王玮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10 |
T2010(79) |
冬至源流 |
张智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10 |
T2010(21) |
金元时期全真教文化对神仙道化元杂剧的影响 |
周萌宣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10 |
T2010(3) |
浅论戴复古诗歌中的精神徘徊 |
周天逸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10 |
T2010(17) |
1922“信仰自由论战”中的话语扭结 |
张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0 |
T2010(20) |
论20世纪40年代《国文月刊》对国文教育的讨论 |
张丽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10 |
T2010(19) |
“母系氏族”——浅析张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流变 |
薛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10 |
T2010(18) |
《十月围城》中的革命想象 |
苏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