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0(96) |
配价语法在德国和中国的发展研究 |
黄攀伟 |
学年 |
语言学 |
王超贤 |
2010 |
T2010(94) |
《释名》声训的开合口问题研究 |
丁姝 |
学年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10 |
T2010(77) |
背影像男人的女性——论90年代以来西班牙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中年女性形象 |
齐薇菂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10 |
T2010(93) |
新兴汉语“被”字结构的简要分析 |
冯晨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10 |
T2010(112) |
性质形容词反义词的语义类型研究 |
李冰 |
学年 |
语言学 |
董秀芳 |
2010 |
T2010(92) |
日本学生因果复句的偏误研究 |
李卓琳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10 |
T2010(57) |
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研究 |
张伟一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10 |
T2010(56) |
审视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功用主义观念转变 |
庞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0 |
T2010(45) |
“一无所有”的文化英雄——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摇滚乐文化研究 |
毛劼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0 |
T2010(37) |
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为例 |
于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0 |
T2010(44) |
时代转型与内在关照——论崔健音乐思想的演变 |
范超然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0 |
T2010(43)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体系内的主导作用失效现象分析 |
李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10 |
T2010(42) |
从地域因素考察《水浒传》的内部结构和小说文化意义 |
王思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10 |
T2010(22) |
“三城记”——港台导演的上海想象 |
吕初序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10 |
T2010(41) |
土地:“女性”的召唤——知青文学史别一种谱系研究 |
杨晓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10 |
T2010(40) |
庄子思想与言说之关系一探 |
王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柳春蕊 |
2010 |
T2010(39) |
从“赵本山现象”看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博弈 |
陈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0 |
T2010(38) |
论王朔“黑色幽默”在大众文化下的消散——以冯小刚改编的王朔电影为例 |
王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10 |
T2010(91) |
试论区别词“金、银”的形成机制 |
汪强强 |
学年 |
语言学 |
汪锋 |
2010 |
T2010(60) |
“工农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以高玉宝为例 |
孙牡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