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9(13) |
言语发声与艺术发声嗓音特性比较研究 |
钱一凡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09 |
020/M2009(14) |
话语标记“然后”和“那么”的对比研究 |
王路涵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董秀芳 |
2009 |
020/M2009(15) |
毛南语汉借词借源分析 |
韦雯潇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9 |
020/M2009(16) |
重庆(城区)方言否定范畴研究 |
董思聪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李小凡 |
2009 |
020/M2009(17) |
王力中古音学说之研究 |
董振华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渭毅 |
2009 |
020/M2009(18) |
从汉语方言中的多义情态词看“能性”情态概念的语义关联 |
范晓蕾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09 |
020/M2009(19) |
《左传》疑问句及其应答系统研究 |
高笑可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邵永海 |
2009 |
020/M2009(20) |
英、韩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感知和产生 |
胡蔓妮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韫佳 |
2009 |
020/M2009(21) |
唐代长安音声母研究 |
梁慧婧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耿振生 |
2009 |
020/M2009(22) |
上博竹书《景工疟》校释研究 |
刘建民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李家浩 |
2009 |
020/M2009(23) |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系统的规范化研究 |
刘妍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09 |
020/M2009(24) |
《左传》所字结构研究——从“格”的角度切入 |
刘玥妍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宋绍年 |
2009 |
020/M2009(25) |
汉语网络语新句法结构考察 |
孙竹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09 |
020/M2009(26) |
程度副词修饰述补结构的统计调查及条件研究 |
覃士娟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詹卫东 |
2009 |
020/M2009(27) |
闽北方言指示代词研究 |
曾惠娟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09 |
020/M2009(28) |
四百多年来泉州方言韵母的演变 |
曾南逸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09 |
020/M2009(29) |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汉语“有XVX”结构探析 |
曾石铭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詹卫东 |
2009 |
020/M2009(30) |
浅析与静态“着”字句相关的几个问题 |
张淑卫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09 |
020/M2009(31) |
《古今韵会举要》入声韵异读字研究 |
朱珠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渭毅 |
2009 |
020/M2009(32) |
韩国学习者对汉语声调的习得——年龄对汉语声调习得的影响 |
崔仁瑛(韩国)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韫佳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