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9(73) |
武当山地区“活判子”信仰研究 |
吴新锋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连山 |
2009 |
020/M2009(74) |
1970-1980年代之交人道主义话语考察 |
谢俊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09 |
020/M2009(75) |
四十年代新生代作家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关系——以路翎、赵树理、张爱玲、钱钟书为样本的考察 |
许诺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09 |
020/M2009(76) |
人类思维的“修补术”——重读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理论 |
尹翀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娟 |
2009 |
020/M2009(77) |
20世纪30年代作家“自传热”中的《从文自传》 |
尹艳霞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09 |
020/M2009(78) |
新教育与新文学——《一般》杂志研究 |
张红丽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09 |
020/M2009(79) |
“今天派”诗人流散现象研究 |
张辉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臧力 |
2009 |
020/M2009(80) |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讲故事人”——沈从文前期小说研究 |
周冰萤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09 |
020/M2009(81) |
三国故事在日本——以吉川英治的接受为中心 |
陈蹊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09 |
020/M2009(82) |
传承与开拓——中国文学传统关照下的林译狄更斯小说 |
崔晓红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09 |
020/M2009(83) |
《太平广记》中的胡人形象 |
范晶晶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09 |
020/M2009(84) |
仿作与改写——卡洛琳•凯瑟与中国古典诗歌 |
刘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09 |
020/M2009(85) |
英国思想家拉斯基在中国的接受——以《新月》月刊为中心 |
彭超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09 |
020/M2009(86) |
威尔斯的世界想象及其中国回响——以《世界史纲》的译介为中心 |
赵柔柔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09 |
020/M2009(87) |
双语儿童词汇语法流失现象分析——排湾语汉语双语儿童个案研究 |
郑仲桦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9 |
020/M2009(88) |
百年来澳门粤语音变史 |
罗言发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渭毅 |
2009 |
020/M2009(89) |
南北朝文人五言诗言志述怀创作风尚研究 |
周守尖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杜晓勤 |
2009 |
020/M2009(90) |
不及物动词与时间、处所成分的同现限制研究 |
蔡丽琼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09 |
020/M2009(91) |
旗人•北京人•中国人——老舍创作中的身份意识研究 |
朴希亘(韩国)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09 |
020/M2009(92) |
选择与遮蔽——鲁迅小说在蒙古国的译介初论 |
银和扎娅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