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79) |
略论王力先生的词汇思想 |
王广雷 |
学年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09 |
T2009(80) |
《说文解字》叠体字说解体例初探 |
苏婧 |
学年 |
语言学 |
胡敕瑞 |
2009 |
T2009(25) |
鲍照大明、秦始年间诗风转变初探 |
罗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傅刚 |
2009 |
T2009(26) |
边缘之下的寻根——论聂华苓小说中女性视角下的寻根意识 |
韩沛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09 |
T2009(27) |
阳光下的挣扎——从刘震云早期作品看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乡村生活的困境 |
荣文汉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09 |
T2009(11) |
想象的救赎:当代城市小说的精神流浪 |
朴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9 |
T2009(64) |
令狐楚、令狐绹生平事迹考证 |
唐田恬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刘瑛 |
2009 |
T2009(12) |
俄国形式主义与未来派的比较分析 |
孔楠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9 |
T2009(13) |
院系调整以前的大学课堂——以1949-1952年度北大中文系历次课程改革为中心 |
张一帆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09 |
T2009(81) |
“让”字句的致使语义考察 |
魏辰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9 |
T2009(82) |
语气副词“竟”、“竟然”和“居然”的语义演变与比较研究 |
关思怡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9 |
T2009(14) |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独特的中国人形象——以其作品《女海盗金寡妇》《小径分岔的花园》为例 |
何双双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秦立彦 |
2009 |
T2009(6) |
从旧式书院到近代大学——以姚永朴在新旧教育中的进与退为中心 |
常方舟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夏晓虹 |
2009 |
T2009(15) |
作为“作者”的读者——从诗歌题跋看苏轼的阅读特点与文化人格 |
庄雪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9 |
T2009(16) |
姜夔《昔游诗》十五首论析——文本笺释与写作心境探微 |
董岑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9 |
T2009(17) |
元杂剧龙王形象研究 |
熊捷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9 |
T2009(34) |
从身份看毕淑敏的小说创作 |
刘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9 |
T2009(35) |
论鲁迅的文艺观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契合点 |
吴林格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9 |
T2009(36) |
“凭栏总是销魂处”——唐五代至宋初闺怨词分析 |
骆冰兰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9 |
T2009(37) |
地方性 民族性 世界性——《海上花列传》原著与译本研究 |
洪书欣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