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44) |
从《西游记》的成书谈民间文学 |
邱文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09 |
T2009(45) |
严歌苓小说中的边缘书写 |
张琼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9 |
T2009(42) |
抵抗变化的话语权与寻找民族文化——以《人生》、《秦腔》、《高兴》为轴的当代中国 |
李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09 |
T2009(93) |
“打+NP”中“打”的多义研究 |
张易 |
学年 |
语言学 |
朱彦 |
2009 |
T2009(41) |
论王国维对姜白石的批评 |
何欢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卢永璘 |
2009 |
T2009(28) |
林夕歌词与香港人回归前后的意识形态转变 |
李淑贞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9 |
T2009(95) |
《通用汉言之法》中的“广东话” |
林小雯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09 |
T2009(94) |
语义地图研究综述 |
王瑞晶 |
学年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09 |
T2009(55) |
“慎独”源出“则阳”考 |
李臻颖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常森 |
2009 |
T2009(38) |
迷惘中前行:1990后女性主体的自我救赎——以三个文本为例 |
常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9 |
T2009(39) |
90年代以来媒体批评的源起及发展刍议 |
何瑫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9 |
T2009(40) |
辛弃疾《贺新郎》词二十四首分类探析 |
应敏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9 |
T2009(96) |
可能补语“V得/不C”的情态意义研究 |
周诺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9 |
T2009(68) |
从“直”谈到“孝”——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中心 |
翁柳洁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吴国武 |
2009 |
T2009(8) |
福柯、巴赫金“话语”理论比较研究 |
巩国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9 |
T2009(70) |
现代汉语副词共现顺序研究 |
高诗云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9 |
T2009(74) |
职部演变小史 |
陶萌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9 |
T2009(51) |
论明清小说中的“军师”形象 |
曾春明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潘建国 |
2009 |
T2009(9) |
穿越戏剧的声音——《秣陵春》《长生殿》及《桃花扇》中的“剧中讲述者” |
胡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9 |
020/D2009(01) |
《史记》动词相关句法结构研究 |
张明莹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双棣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