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8(72) |
重写的暴力——清末民初凡尔纳小说翻译研究 |
郑海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08 |
020/M2008(73) |
方回诗学理论研究 |
池兰 |
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8 |
020/M2008(74) |
情态词跟人称代词在句中的相互制约关系 |
冯美贤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08 |
020/M2008(75) |
博客中的语气表达 |
林宜逸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袁毓林 |
2008 |
020/M2008(76) |
五四时期“童话”与“教育”的碰撞 |
吴玉萍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08 |
020/M2008(77) |
文学与电影的对话——张爱玲1947年文学与电影剧本创作 |
孙维璐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08 |
020/M2008(78) |
《古事记》中创世神话的比较研究——以东亚文化为中心 |
孙世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08 |
020/M2008(79) |
汉日语被动句对比研究 |
岛久美子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08 |
020/M2008(80) |
德里达“书写”概念与非西方世界解读 |
伊美娜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08 |
020/M2008(81) |
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经验——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为主 |
潘家铃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08 |
T2008(64) |
中韩大学生对《三国演义》接受与理解之比较 |
洪东贤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8 |
T2008(49) |
《聊斋志异》诗化语言成因探微 |
裴春明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8 |
T2008(72) |
从《三遂平妖传》王则探讨水浒王庆故事源流 |
张鸣豪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林嵩 |
2008 |
T2008(53) |
精神分析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 |
孙欣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8 |
T2008(63) |
“京派”文学的渡海旅程——林海音对于三十年代京派的传承与发展 |
林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风 |
2008 |
T2008(31) |
苏轼民间传说研究 |
王承丞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08 |
T2008(95) |
《论语》、《孟子》中的“所”和“者” |
鲍楠 |
学年 |
语言学 |
宋绍年 |
2008 |
T2008(96) |
真部字演变史 |
陈黎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8 |
T2008(32) |
父权欲望之下——王朔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
张欣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08 |
T2008(33) |
赵树理笔下人物再研究 |
黄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