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34) |
周作人笔下儿童形象的丰富面相——以周作人新诗中的儿童形象为论述主体 |
许莎莎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8 |
T2008(35) |
怪诞的新变——略论李碧华志怪小说中异化的人及其背后的香港社会 |
黄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8 |
T2008(97) |
汉语“使”、“让”、“叫”的比较研究 |
吴婧文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8 |
T2008(36) |
《醉古堂剑扫》与《小窗幽记》关系考辨 |
孔小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8 |
T2008(37) |
试析姜文电影人物的生命意识 |
曹典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08 |
T2008(38) |
浅析诗人马骅及其对新诗境的探索 |
刘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8 |
T2008(39) |
减熵者的游戏——王小波《黄金时代》及其精神世界 |
褚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8 |
T2008(40) |
从《剪灯新话》看瞿佑的矛盾心态 |
崔乐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8 |
T2008(73) |
孟子门人述考 |
王耐刚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董洪利 |
2008 |
T2008(98) |
晁补之诗歌用韵研究 |
张惠清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8 |
T2008(62) |
从“梁山逼上”看梁山泊集团的“变质” |
张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8 |
T2008(41) |
虚幻的镜像——《三三》与《雪国》的比较研究 |
李卿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吴晓东 |
2008 |
T2008(99) |
锡部字演变小史 |
张珺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8 |
T2008(42) |
东坡•书牍•发现 |
岳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8 |
T2008(100) |
上古汉语总括类范围副词初探 |
李军 |
学年 |
语言学 |
宋绍年 |
2008 |
T2008(74) |
“韦编三绝”之“韦”字义考释——兼考《说文解字•韦部》字义 |
陈思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家浩 |
2008 |
T2008(101) |
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上/下”结构中“上”、“下”的语义 |
王琳琳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8 |
T2008(43) |
对布鲁克斯反讽理论的研究 |
张凌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8 |
T2008(102) |
《现代汉语词典》中状态词不同构成形式研究 |
张帅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8 |
T2008(103) |
东北方言声调分析——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为例 |
董理 |
学年 |
语言学 |
孔江平 |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