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8(56) |
老灵魂的台北想象——朱天心小说中台北城市形象研究 |
李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08 |
T2008(55) |
论刘辰翁《世说新语》批点 |
刘文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8 |
T2008(93) |
质部字演变史 |
詹春立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8 |
T2008(54) |
超越“第二性”——有关“生胚子”的弱者神化建构 |
陈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08 |
T2008(90) |
重庆方言单音节儿化新探 |
马正玲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08 |
T2008(45) |
杰姆逊的美学民众主义 |
曾晓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8 |
T2008(46) |
从巫山神女到洛神——论《洛神赋》的民俗渊源 |
张咏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8 |
T2008(50) |
盛世末日里的浮城——分析张爱玲呈现的香港及香港/上海双城对照手法 |
王敏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08 |
T2008(51) |
温柔的野蛮——浅析《伪满洲国》中土匪胡二的形象塑造 |
刘天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8 |
T2008(52) |
中国早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研究——以云岗石窟为例看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对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继承与改造 |
商诺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8 |
T2008(91) |
论成语在结构层面的演变 |
刘可有 |
学年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08 |
T2008(92) |
“长久”及其同义词的语义搭配分析 |
周天天 |
学年 |
语言学 |
叶文曦 |
2008 |
T2008(47) |
华北地区上元节风俗及其文化内涵 |
王晖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8 |
T2008(61) |
从《益群报》文艺副刊《枯岛》看许杰的文艺思想 |
庄昉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08 |
T2008(48) |
论《狂人日记》文学表达的复杂性 |
黄浩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高远东 |
2008 |
T2008(94) |
趋向补语“回来/去”对动词的选择限制 |
张思慧 |
学年 |
语言学 |
袁毓林 |
2008 |
T2008(83) |
试析朱熹对胡本二程文集的考订及相关篇章的校勘 |
邹旭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08 |
T2008(29) |
穆旦诗歌中的生命知觉 |
黄纯一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8 |
T2008(30) |
《心灵史》中的回族形象叙述 |
徐李斌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08 |
020/D2008(01) |
《点石斋画报》中的西方想象 |
王娟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孟华 |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