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7(76) |
支部字演变小史 |
艾溢芳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7 |
T2007(45) |
回忆中人为构建的真实与虚构的世界——格非《褐色鸟群》中叙述迷宫和真相探究 |
郭子娟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7 |
T2007(44) |
宿命——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青春之歌》与《玫瑰门》 |
卫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7 |
T2007(46) |
“三言”中的救助角色 |
昝馨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7 |
T2007(47) |
三岛由纪夫的毁灭美学 |
森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55) |
《淮南子》庄逵吉刻本与道藏本关系考 |
亢杰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张双棣 |
2007 |
T2007(77) |
汉英机器翻译中多义词“给”的义项判定与翻译策略 |
张茉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7 |
T2007(48) |
关汉卿婚恋剧中的女性形象 |
陈晓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07 |
T2007(49) |
接受语境中文学在大众传媒与权力话语间的博弈——从文本接受角度分析《废都》的传播与评价过程 |
于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7 |
T2007(29) |
论柏拉图的神话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
贾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31) |
《红楼梦》中“荒诞”的话语言说 |
林秀瑾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7 |
T2007(30) |
敢问路在何方——以苏童为个案看中国先锋文学的转型 |
宫睿哲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07 |
T2007(32) |
万里江湖入归梦——论姜夔的江湖世界及“思归”之情 |
章思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7 |
T2007(33) |
文化工业,网络与文学救赎 |
薛晨旭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34) |
陷落的城市,陷落的爱——论张爱玲爱情小说中的上海 |
张颖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7 |
T2007(36) |
城乡、家族与历史叙事——对苏童长篇小说《米》的细读 |
顾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7 |
T2007(79) |
“有+NP+VP”中“NP”的有定与无定问题研究 |
万辉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7 |
T2007(35 ) |
民间故事AT327A在中西方的两篇异文的形态学比较分析 |
阎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7 |
T2007(37) |
余秋雨散文创作模式论 |
尉程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7 |
T2007(78) |
宁波方言的文白异读 |
许帆婷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