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7(38) |
重估超人的价值 |
靳成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39) |
骆滨基的长篇小说《幼年》的诗学研究 |
陈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7 |
T2007(40) |
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影像化——以台湾新电影对黄春明、朱天文小说的改编为例 |
许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7 |
T2007(68) |
汉语普通话声母音位的唇读认知实验 |
吴君如 |
学年 |
语言学 |
孔江平 |
2007 |
T2007(67) |
现代汉语副词“分别”的语义指向现象考察 |
张慧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07 |
T2007(13) |
《升平宝筏》改编策略研究 |
邹昕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7 |
T2007(80) |
主谓谓语句NP+(VP+AP)句式研究 |
刘建国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7 |
T2007(14) |
从《红粉》管窥苏童笔下的历史和人性 |
刘坤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07 |
T2007(12) |
试论T.S.艾略特对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的创作影响 |
杨静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7 |
T2007(85) |
《孟子》动词例析 |
王先云 |
学年 |
语言学 |
邵永海 |
2007 |
T2007(42) |
解得惜花真丈夫——对《花影集》中“花”意象的解读 |
闵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07 |
T2007(41) |
浅析兔的文化品格 |
朱清蓉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07 |
T2007(53) |
由“筱桂红”到“小金宝”——文学到电影的转变机制中的文化符码阐释 |
王嵘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7 |
T2007(66) |
状语“一”的语法作用考察 |
金晶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7 |
T2007(59) |
《全宋诗》补辑:《焦山志》等8种山志中的宋佚诗 |
唐正波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07 |
T2007(1) |
唐代爱情传奇叙事模式的内部嬗变 |
欧阳泱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2) |
土家族山景传说的文化内涵——以张家界地区为例 |
唐璐璐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7 |
T2007(81) |
“把+NP”与其他介宾状语共现时的顺序问题初探 |
刘海东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7 |
T2007(3) |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性质素 |
桂馨凝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7 |
T2007(4) |
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陈映真中前期小说的发展 |
李明哲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