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7(5) |
“漫游者”朱天心的追寻之旅 |
周玉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计璧瑞 |
2007 |
T2007(82) |
“所有”、“全部”、“一切”、“任何”和“什么”表示周遍性的比较 |
马千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7 |
T2007(6) |
残缺的现代救赎——浅析艾芜的南行系列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者“我” |
周昀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7 |
T2007(83) |
月部字演变小史 |
李国春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7 |
T2007(7) |
先唐诗歌中“日”“月”意象的流变 |
韩思怡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常森 |
2007 |
T2007(8) |
俄国形式主义之“整合”概念辨析 |
邓韵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金永兵 |
2007 |
T2007(84) |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V+个+X”结构 |
杨策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7 |
T2007(69) |
之部字演变小史 |
马寒晓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7 |
T2007(9) |
《白鹿原》中的性与政治——从田小娥说起 |
陈蒙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07 |
T2007(70) |
副词的共现顺序及其再分类 |
陈文婧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7 |
T2007(10) |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元代城市生活 |
朱艳艳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简 |
2007 |
T2007(11) |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研究 |
安守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杜晓勤 |
2007 |
T2007(15) |
冷笑话初探 |
李琳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07 |
T2007(56) |
《徐氏家藏书目》初探 |
徐奉先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07 |
T2007(60) |
略论《尔雅》入经 |
陈磊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陈晓兰 |
2007 |
T2007(16) |
林纾和《迦茵小传》——矛盾的调和,还是矛盾本就不存在 |
王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夏晓虹 |
2007 |
T2007(17) |
新灰姑娘时代 |
李峥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邵燕君 |
2007 |
T2007(61) |
“黄河重源说”源流探析 |
海雪鑫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07 |
T2007(62) |
《八闽通志》及乾隆《福建通志》宋诗辑考 |
冯齐亮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陈晓兰 |
2007 |
T2007(71) |
时间副词“正、正在、在”比较 |
耿葳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