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7(04) |
台湾(高雄)闽南话的“与”[ho~22] 字及“动词+与+动词/形容词”研究 |
陈晓慧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07 |
020/M2007(05) |
台湾闽南话语尾助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欧阳卓瑛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07 |
|
宫体诗出现在梁代的必然性 |
房湘云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杜晓勤 |
2007 |
020/M2007(07) |
试论曹操的文学风格及其贡献 |
樊翠琼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程郁缀 |
2007 |
020/M2007(08) |
时间的审美意识研究——从时间看现代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变化 |
陈春莲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07 |
020/M2007(09) |
当西方美学与中国文学相遇——在朱光潜的著作中 |
李亮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杨铸 |
2007 |
020/M2007(10) |
魏晋南北朝诗学中的自然 |
柳佳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7 |
020/M2007(11) |
刘禹锡文学思想研究 |
孙娟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7 |
020/M2007(12) |
巴赫金、詹姆逊视野中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问题 |
徐璐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07 |
020/M2007(13) |
试析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其对文化诗学的影响 |
杨颖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07 |
|
《闲情偶寄》与李渔小说创作研究 |
周莹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李铎 |
2007 |
020/M2007(15) |
从“文化”走向文化研究——对威廉斯的“文化”关键词的理论考查 |
朱莹莹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07 |
020/M2007(16) |
都穆《南濠诗话》研究 |
杨雁 |
文学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7 |
020/M2007(17) |
新泰方言合音研究 |
陈锡华 |
文学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李娟 |
2007 |
020/M2007(18) |
双音节述宾短语和“N1VN人的N”句式 |
成方 |
文学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7 |
020/M2007(19) |
听障儿童普通话声调获得研究 |
李洪彦 |
文学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07 |
020/M2007(20) |
曾侯乙墓遣册车载兵器研究 |
曹菁菁 |
文学硕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李零 |
2007 |
020/M2007(21) |
论上古汉语体词性成分的陈述化——以《左传》《论语》《孟子》《战国策》中“而、则”所标示的体词性成分为例 |
陈祝琴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联荣 |
2007 |
020/M2007(22) |
粤语广州话与阳江话指代词比较研究——兼论上古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 |
黄高飞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杨荣祥 |
2007 |
020/M2007(23) |
上古汉语於/于字结构和双宾语结构的构式研究 |
廖娟 |
文学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邵永海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