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2006(018) |
汉语名动词兼类词的内部结构与配价分析 |
邓高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H/B2006(019) |
基于规则的汉语动词论元结构自动标注研究 |
丁伟伟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I/B2006(021) |
《三言》、《二拍》徽商形象分析 |
鲍春晖 |
学士 |
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I/B2006(022) |
阮籍《咏怀》诗内涵中的矛盾与对立 |
赵江汉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鹏飞 |
2006 |
G/B2006(011) |
《永乐大典》所涉宋诗资料丛考 |
陈恒舒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李更 |
2006 |
G/B2006(012) |
荀子的“圣人像” |
谢雲 |
学士 |
古典文献 |
刘萍 |
2006 |
I/B2006(023) |
《丰子恺与“漫画”概念》 |
龙瑜宬 |
学士 |
文学 |
刘东 |
2006 |
G/B2006(013) |
昆仑传说略考 |
黄昕 |
学士 |
古典文献 |
刘玉才 |
2006 |
I/B2006(024) |
从物诗到哀歌——里尔克后期的思想转向 |
马前 |
学士 |
文学 |
王丽丽 |
2006 |
H/B2006(020) |
“毕竟”类语气副词研究 |
胡蔓妮 |
学士 |
理论语言学 |
郭锐 |
2006 |
I/B2006(025) |
永恒的抒情旋律——从音乐旋律方面分析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
杨伯特 |
学士 |
文学 |
金永兵 |
2006 |
I/B2006(026) |
《海上花列传》的书写姿态与文本定位 |
范雪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06 |
I/B2006(027) |
老舍与张恨水的北京题材小说之比较 |
张慧君 |
学士 |
文学 |
孔庆东 |
2006 |
I/B2006(028) |
北宋仁宗朝士大夫词述论 |
周剑之 |
学士 |
文学 |
张鸣 |
2006 |
I/B2006(029) |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歌研究 |
欧阳国焰 |
学士 |
文学 |
吴晓东 |
2006 |
I/B2006(030) |
巫术与民间饮食禁忌 |
徐天基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
H/B2006(021) |
试论汉语中不同词类的重叠与层次 |
张峤影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06 |
I/B2006(031) |
来自远古的智慧——对“请春官”游戏的分析及对比研究 |
潘丽娜 |
学士 |
民间文学 |
王娟 |
2006 |
I/B2006(032) |
解析路翎作品中的悲剧精神 |
唐玮 |
学士 |
文学 |
王丽丽 |
2006 |
I/B2006(033) |
论苏门四学士贬谪词 |
夏洁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