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6(02) |
龚鼎孳与定山堂词研究 |
张健柠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程郁缀 |
2006 |
020/M2006(01) |
现代汉语形容词作状语和作补语的对比研究 |
李恩京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詹卫东 |
2006 |
020/M2006(03) |
徐渭涉佛经历对其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影响 |
傅松洁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卢永璘 |
2006 |
020/M2006(04) |
浪漫主义的历史境遇与当代形态——以伯林的自由主义为参证 |
洪丽娟 |
硕士 |
文艺学 |
杨铸 |
2006 |
020/M2006(05) |
鲍曼的后现代时空体验论研究 |
胡淼森 |
硕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06 |
020/M2006(71) |
东魏北齐的文学观念 |
施多乐 |
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6 |
020/M2006(07) |
文学读者需要层次论 |
唐邈芳 |
硕士 |
文艺学 |
杨铸 |
2006 |
020/M2006(08) |
钱穆与文学雅化问题 |
唐文吉 |
硕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06 |
020/M2006(09) |
现代主体的自反性确证 ——以作为主体诞生寓言的那喀索斯为例 |
周冰心 |
硕士 |
文艺学 |
董学文 |
2006 |
020/M2006(72) |
杨维桢诗学体系新探 |
朱家辉 |
硕士 |
文艺学 |
卢永璘 |
2006 |
020/M2006(10) |
变调的成因和变异 |
傅林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6 |
020/M2006(11) |
汉语方言的开合互易及成因初探 |
李佳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王洪君 |
2006 |
020/M2006(12) |
古藏文中汉语借词的时间层次 |
刘翠兰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6 |
020/M2006(13) |
北京话“酸了吧叽”类土语词的构词研究 |
王彦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李娟 |
2006 |
020/M2006(14) |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在篇章中的衔接功能 |
张博岩 |
硕士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李娟 |
2006 |
020/M2006(15) |
助动词“要”的语义研究 |
白雪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06 |
020/M2006(16) |
《史记》中代词“之”的篇章功能 |
龚英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邵永海 |
2006 |
020/M2006(17) |
动补结构重动句与动补结构话题句的句法构造和相互关系研究 |
蒋鲤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沈阳 |
2006 |
020/M2006(18) |
《左传》中的主谓谓语句 |
李伟群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杨荣祥 |
2006 |
020/M2006(19) |
副词“还”的语义分析 |
李新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郭锐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