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6(40) |
李德裕创作心态研究 |
徐晓峰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孟二冬,杜晓勤 |
2006 |
020/M2006(41) |
明清杂剧“科举戏”述论 |
张彦金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06 |
020/M2006(42) |
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
张毅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06 |
020/M2006(43) |
张祜诗歌研究 |
赵乐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孟二冬,杜晓勤 |
2006 |
020/M2006(44) |
1930年代诗坛构成及其多向探索——从“南北诗人大联合”谈起 |
耿继秋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温儒敏 |
2006 |
020/M2006(45) |
郭沫若历史小说研究 |
胡南敏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姜涛 |
2006 |
020/M2006(47) |
清澈的理智——周作人和张中行随笔中的科学观念 |
李芬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06 |
020/M2006(48) |
“革命+恋爱”小说与其文学空间的开合 |
刘子凌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06 |
020/M2006(49) |
论十七年短篇小说的紧张状态——以文学批评为中心 |
吕东亮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06 |
020/M2006(50) |
“另一个中国”的敞开——抗战前夕大众媒体的西行记(1935-1937) |
彭春凌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06 |
020/M2006(51) |
明代戏曲中的明代说唱研究 |
盛利君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黄卉 |
2006 |
020/M2006(52) |
走向新教育的文章建设——从“白马湖作家群”到“开明作者群” |
汤莉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王枫 |
2006 |
020/M2006(53) |
论卞之琳抗战前期的旅程与文学 |
王璞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臧力 |
2006 |
020/M2006(54) |
“死后化形”母题研究——中国先秦至唐末“死后化形”母题的流变 |
王晓白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泳超 |
2006 |
020/M2006(55) |
“京漂”现象研究——从文学出发 |
王颖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06 |
020/M2006(56) |
五十年代小说中的城市空间 |
王振峰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晓明 |
2006 |
020/M2006(57) |
圈套故事研究 |
严斌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连山 |
2006 |
020/M2006(58) |
张枣诗歌论:“传统”建构及体制化 |
余祖政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06 |
020/M2006(59) |
《家》、《春》、《秋》艺术感染力之叙事学阐释 |
赵静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06 |
020/M2006(60) |
重读与对话——浦安迪“奇书文体”理论的梳理与反思 |
陈勤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