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6(2) |
梅尧臣论兵诗初探——兼论仁宗朝诗人议兵 |
张蕴爽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6 |
T2006(56) |
“别NN的”格式的语法、语义、语用研究 |
怀雅楠 |
学年 |
语言学 |
陆俭明 |
2006 |
T2006(3) |
“请仙”游戏的民俗研究及其社会意义 |
陈琛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
T2006(4) |
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与渗透——试解中国人对外来节日的吸收与改造 |
于天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
T2006(5) |
上古时代的雅乐与俗乐 |
苏禹烈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
T2006(6) |
冷漠与温情:余华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 |
刘纯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6 |
T2006(57) |
时量宾语与名词性宾语共现时的顺序 |
任明远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T2006(58) |
基于统计方法的特征词选择与内容和风格对比——以《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为例 |
张旻 |
学年 |
语言学 |
张化瑞,詹卫东 |
2006 |
T2006(44) |
杭州诗僧道潜、元净、维琳与苏轼的交游考略 |
冯坤 |
学年 |
古典文献 |
王岚 |
2006 |
T2006(7) |
当代文学中的“饥饿”叙述 |
陈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6 |
T2006(30) |
“舟遇”故事中的空间研究 |
王苗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T2006(31) |
艰难的旅程——从创作矛盾看丁玲对个体困境的探索 |
李佳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温儒敏 |
2006 |
T2006(32) |
从《倾城之恋》、《更衣记》中看张爱玲构筑的时间体系 |
周妍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温儒敏 |
2006 |
T2006(59) |
短语在句末位置上的黏着现象 |
杨乐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06 |
T2006(33) |
论《心灵史》叙述主体的双重身份 |
王洋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6 |
T2006(60) |
现代汉语副词音节限制的条件 |
薛冬晗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06 |
T2006(45) |
《后村居士集》宋刻本初探 |
李明明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李更 |
2006 |
T2006(34) |
浅析唐代豪侠类型传奇的艺术特色 |
薛雪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鹏飞 |
2006 |
T2006(61) |
《明诗别裁集》福建籍诗人韵读研究 |
张文权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6 |
T2006(35) |
搞笑短信研究 |
李琦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