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6(46) |
春秋时期伦理观念浅探——由《左传》记载的鲁国王位更迭分析 |
乔攀 |
学年 |
古典文献 |
许红霞 |
2006 |
T2006(62) |
从“NP+都+VP+了”句型的歧义现象看“都”的语法作用 |
傅爽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06 |
T2006(63) |
名物类穿戴名词语义场分析 |
曾文砚 |
学年 |
语言学 |
叶文曦 |
2006 |
T2006(17)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析东坡黄州词中的人生智慧 |
喻懿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6 |
T2006(36) |
略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人狐关系 |
李晶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T2006(37) |
论孟元老与《东京梦华录》的写作 |
林卓颖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T2006(38) |
谁家香雪帘栊——浅论薛宝琴的形象及结局 |
张文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T2006(64) |
数词“一”在单个量词前省略的语法条件 |
叶泽华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娟 |
2006 |
T2006(65) |
网络语言零距离 |
吕厦敏 |
学年 |
语言学 |
陆俭明 |
2006 |
T2006(55) |
上古东部的谐声分析 |
钟大迁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6 |
T2006(39) |
爱情与革命的取舍之间——试论陈铨前期的文学作品 |
邓立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辉 |
2006 |
T2006(18) |
从女性到人民——张贤亮小说的再解读 |
黄海飞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李杨 |
2006 |
T2006(66) |
现代汉语缩略现象研究 |
翁姗姗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6 |
T2006(67) |
余干方言后续鼻音韵尾研究 |
吴鹏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6 |
T2006(19) |
阮籍四言、五言《咏怀诗》比较 |
刘书刚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常森 |
2006 |
T2006(20) |
论杨万里的生活情趣及灵动诗思 |
刘同华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6 |
T2006(68) |
论《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 |
梅晓 |
学年 |
语言学 |
张渭毅 |
2006 |
T2006(69) |
关于现代汉语中“A是A”语法结构的考察 |
寇玉波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T2006(21) |
文明置换的悲剧性——《世界》与《旺角黑夜》之比较 |
黄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6 |
T2006(47) |
范成大《使金绝句七十二首》笺释 |
袁媛 |
学年 |
古典文献 |
吴鸥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