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6(9) |
家庭重构的理想与现实崩塌——以《牛天赐传》为例对老舍30年代小说中家庭模式写作的探讨 |
张勇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6 |
T2006(75) |
现代汉语“X们”结构构成及使用研究 |
吴嘉竹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6 |
T2006(52) |
从《全蜀艺文志》看《四库全书》的谬误和问题 |
唐勇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李更 |
2006 |
T2006(76) |
重庆万盛方言音系 |
向柳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6 |
T2006(10) |
以诱惑为名的他者世界:从《苏丝黄的世界》、《大辫子的诱惑》看“东西方相遇”母题下的殖民叙事 |
袁绍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06 |
T2006(11) |
独语的回音——从何其芳的《画梦录》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语体”散文诗的建构 |
徐钺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6 |
T2006(53) |
敦煌文献中的“孝母倾向”及成因初探 |
徐琨华 |
学年 |
古典文献 |
李更 |
2006 |
T2006(12) |
对机智人物故事中“恶作剧”行为的功能分析 |
王尧 |
学年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6 |
T2006(77) |
现代汉语常用单音节兼类词词性的自动判别(支持向量机方法) |
李超 |
学年 |
语言学 |
张化瑞,詹卫东 |
2006 |
T2006(13) |
消费主义时代的“亚文学”——朱文小说研究 |
刘子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6 |
T2006(14) |
死亡的狂欢——黔西孝歌类型及孝歌仪式研究 |
廖中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06 |
T2006(15) |
马来西亚华人岁时节日民俗初探 |
姚慧弈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泳超 |
2006 |
T2006(78) |
北京秀水街洋泾浜英语初探 |
许维静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6 |
020/D2006(04) |
《晏子春秋》词汇研究 |
柳贤雅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张双棣 |
2006 |
020/D2006(05) |
韩汉音研究 |
申雅莎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何九盈 |
2006 |
020/D2006(06) |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否定句研究 |
玄盛峻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朱庆之 |
2006 |
020/D2006(07) |
清代书院视野内的学术变迁 |
刘玉才 |
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安平秋 |
2006 |
020/D2006(53) |
现代性探索中的郑敏诗歌与理论——二十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 |
黄智裕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孙玉石 |
2006 |
020/D2006(08) |
新诗与“古典诗传统”:诠释性关系的建构——以19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为中心 |
冷霜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洪子诚 |
2006 |
020/D2006(09) |
老舍与张恨水的北京叙述和想象 |
李在珉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