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D2006(47) |
晚唐骈文研究 |
翟景运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袁行霈 |
2006 |
020/D2006(48) |
成化至正德间苏州诗人研究 |
徐楠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刘勇强 |
2006 |
020/D2006(49) |
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机制中的文学选择——以王朔和海岩为例 |
赖洪波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06 |
020/D2006(50) |
第四种批评——以格非、曹文轩、张大春为例 |
刘晓南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06 |
020/D2006(51) |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 |
张冲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06 |
020/D2006(52) |
20世纪西方小说中耶稣形象的比较研究 |
张欣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06 |
020/D2006(01)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 |
都银妊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洪子诚 |
2006 |
020/D2006(02) |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
姜勇仲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蒋绍愚 |
2006 |
020/D2006(03)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把字句研究 |
佐拉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陆俭明 |
2006 |
I/B2005(053) |
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层次化现象研究——以《城市画报》的改版为例 |
李贞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G/B2005(001) |
上博竹书《周易》异文的初步考察 |
秦倞 |
学士 |
古典文献 |
李家浩 |
2005 |
H/B2005(001) |
汉语中的字母词 |
黄婷婷 |
学士 |
汉语 |
李娟 |
2005 |
I/B2005(001) |
从《淡江记》到《荒人手记》——试分析朱天文作品中的张腔胡调及对此的超越 |
陈蕾 |
学士 |
文学 |
计璧瑞 |
2005 |
I/B2005(002) |
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情怀 |
孙爽 |
学士 |
文学 |
计璧瑞 |
2005 |
I/B2005(003) |
元杂剧中“鸿门宴”类杂剧分析 |
韩熙 |
学士 |
文学 |
黄卉 |
2005 |
I/B2005(004) |
30年代林语堂文学观念的建构与演进——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为中心 |
卫纯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枫 |
2005 |
H/B2005(002) |
试谈“体检”、“环保”类双音节复合词的词类性质与词性转化的机制 |
王展 |
学士 |
汉语 |
郭锐 |
2005 |
I/B2005(005) |
从“士大夫的宠儿”到真正的人民艺术家——试论鲁迅对梅兰芳及其艺术的批评 |
梅玮 |
学士 |
文学 |
孔庆东 |
2005 |
I/B2005(006) |
试论“凡人代神传书”型故事的嬗变 |
任岩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5 |
I/B2005(007) |
言说现代女子的成长——周洁如小说简论 |
王秀莉 |
学士 |
文学 |
贺桂梅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