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2005(003) |
从“够”的用法坛汉语“量”的表达 |
陆烁 |
学士 |
汉语 |
沈阳 |
2005 |
I/B2005(008) |
当代“官场小说”中的官场形态透析 |
刘杰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I/B2005(009) |
在虚构与想象中游戏——沃尔夫冈·伊瑟尔文学人类学理论 |
郭红霞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丽丽 |
2005 |
I/B2005(010) |
胡适和废名新诗观的比较研究 |
吴向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5 |
I/B2005(011) |
浅论宋元白话公案小说中的“清官现象” |
李亚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5 |
H/B2005(004) |
校园BBS词汇的产生和使用 |
鄂文君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5 |
H/B2005(005) |
“起来”的意义和用法 |
李淑芬 |
学士 |
汉语言学 |
袁毓林 |
2005 |
I/B2005(012) |
老舍的“颠倒世界”与王朔的“道德困境”——试论老舍、王朔作品中的笑谑倾向与荒谬感 |
朱晓科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5 |
I/B2005(013) |
明代复古派的杜甫论——以“诗史”论为中心 |
李蔚超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健 |
2005 |
G/B2005(002) |
浅析《诗经》红色字的运用 |
刘婷 |
学士 |
古典文献 |
吴鸥 |
2005 |
I/B2005(014) |
从“韩流”看中国消费文化 |
申玉芬 |
学士 |
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I/B2005(015) |
世纪之交影视作品中“帝王戏”的艺术批评及其文化思考 |
王莹 |
学士 |
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H/B2005(006) |
《老乞大》四种版本中的数量表达形式 |
林成彬 |
学士 |
汉语言 |
杨荣祥 |
2005 |
H/B2005(007) |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表达功用和音形规范 |
王睿卿 |
学士 |
汉语言学 |
李娟 |
2005 |
I/B2005(016) |
时代的转义:王闿运的拟古诗与近代诗学之“汉魏六朝” |
陆胤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夏晓虹 |
2005 |
I/B2005(017) |
“失血”的女英雄——《朝霞》月刊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
张红超 |
学士 |
文学 |
计璧瑞 |
2005 |
H/B2005(008) |
“周遍性主语+都+VP”句式再议 |
陈莉 |
学士 |
汉语言 |
陆俭明 |
2005 |
H/B2005(009) |
现代汉语中的“X人”研究 |
韩珂 |
学士 |
汉语 |
陈保亚 |
2005 |
I/B2005(018) |
萧红的生死观及其对她创作的影响 |
朱丹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枫 |
2005 |
I/B2005(019) |
路翎1953-1954年间的创作和发表情况 |
谢俊 |
学士 |
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