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2005(020) |
两个“古都”;壶中天地与桃花源外——浅析川端康成与朱天心的同名小说《古都》 |
董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I/B2005(021) |
棋、文化与生命的意义 |
金海英 |
学士 |
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I/B2005(022) |
论余华作品中的“冷漠” |
魏霄 |
学士 |
文学 |
陈晓明 |
2005 |
H/B2005(010) |
两汉侯鱼分部之我见 |
孙顺 |
学士 |
汉语言 |
张渭毅 |
2005 |
H/B2005(011) |
现代汉语中“打X”结构研究 |
李晶晶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05 |
I/B2005(023) |
世纪之初的身份命名式 |
吴舒洁 |
学士 |
文学 |
贺桂梅 |
2005 |
H/B2005(012) |
关于现代汉语“零X”结构的探讨 |
庄晶晶 |
学士 |
汉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5 |
I/B2005(024) |
回归还是逃离——卡夫卡与残雪之比较 |
包文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车槿山 |
2005 |
H/B2005(013) |
上古“皆”类词的消亡过程及其消亡速度不一的原因 |
洪琰 |
学士 |
汉语言学 |
杨荣祥 |
2005 |
H/B2005(014) |
现代汉语“x+师”和“x+员”结构研究 |
杜蕾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05 |
I/B2005(025) |
论文学经典文本的引导与被引导 |
宫铭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董学文 |
2005 |
I/B2005(026) |
《聊斋志异》中志异类作品及其民俗意义浅论 |
何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王娟 |
2005 |
I/B2005(027) |
《怀麓堂诗话》校注 |
卫志刚 |
学士 |
文学 |
张健 |
2005 |
I/B2005(028) |
翁方纲《石洲诗话》注(部分) |
唐洁 |
学士 |
文学 |
张健 |
2005 |
H/B2005(015) |
现代汉语中的“x友”和“x迷”结构使用规则研究 |
李洁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05 |
I/B2005(029) |
《生活秀》秀出鸭脖子热——浅析当代文学和消费文化的互动 |
聂宇婷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I/B2005(030) |
短信文学的出现及其对传统文学的冲击 |
马海英 |
学士 |
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I/B2005(031) |
“挑战鲁迅”之文学观念与批评策略 |
郑伟汉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5 |
H/B2005(016) |
十九世纪粤方言时间表达系统研究 |
吴坚 |
学士 |
汉语言 |
杨荣祥 |
2005 |
G/B2005(003) |
刘子翚考 |
余莎米 |
学士 |
古典文献 |
王岚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