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5(046) |
流行的群体暴力:“杀人”游戏研究 |
李莉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陈连山 |
2005 |
020/M2005(047) |
对存在的俯视与超越——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创作比较谈 |
李李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05 |
020/M2005(048) |
沦陷时期的文章与思想——《古今》、《艺文杂志》与周作人 |
李雅娟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枫 |
2005 |
020/M2005(049) |
寻找台湾——以陈若曦为中心一代台湾知识者的历史处境与文学想像 |
刘睿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05 |
020/M2005(050) |
战争之春——1937-1938年武汉抗战文艺修辞研究 |
吕绍刚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05 |
020/M2005(051) |
作为新文化的小说考证——论胡适的小说考证 |
牟利锋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05 |
020/M2005(052) |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文学刻画——老舍建国后作品的一个研究视角 |
石一枫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05 |
020/M2005(053) |
论老舍小说中的“学生”形象 |
孙芳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方锡德 |
2005 |
020/M2005(054) |
抗日统一战线话语下的文学空间——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研究 |
孙倩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方锡德 |
2005 |
020/M2005(055) |
异域形象的传入与转写——二十世纪初年的苏菲亚与虚无党形象初探 |
田露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05 |
020/M2005(056) |
都市研究中的“上海热” |
万静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孔庆东 |
2005 |
020/M2005(057) |
被误解的“国士”——陈寅恪的“自由”、“国家”观念与悲剧感 |
杨凯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韩毓海 |
2005 |
020/M2005(058) |
1963年至1966年的《故事会》研究 |
游自荧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陈泳超 |
2005 |
020/M2005(059) |
对九十年代“张爱玲热”的文化剖析 |
詹勇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温儒敏 |
2005 |
020/M2005(060) |
从出场到谢幕——影视作品中顽主形象的特征与变迁 |
张寒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张颐武 |
2005 |
020/M2005(061) |
论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家庭主题 |
郑瑞萍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05 |
020/M2005(062) |
纪实与虚构——“底层”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方式 |
朱滨丹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05 |
020/M2005(063) |
1927年4月至1930年3月的上海文坛 |
包薇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05 |
020/M2005(064) |
通往救赎之路——世纪之交“父亲”想像的新变化 |
徐则臣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曹文轩 |
2005 |
020/M2005(065) |
梁启超与近代日本的相遇 |
吉田薰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