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M2005(066) |
沈从文与《圣经》 |
梁靖芬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05 |
020/M2005(067) |
跨越与羁绊:“国剧运动”新论 |
何恬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东 |
2005 |
020/M2005(068) |
当代中国电影的“第六代”现象研究 |
李阳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05 |
020/M2005(069) |
1920年代滕固文艺思想研究 |
刘珊珊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05 |
020/M2005(070) |
文本翻译与诗学对话——从《二十四诗品》的英译及现代汉语翻译看相关诗学问题 |
王蓓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020/M2005(071) |
从文章之学到文化之境——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聊斋志异选》研究 |
王琳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车槿山 |
2005 |
020/M2005(072) |
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化——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小说文体的兴衰为中心 |
熊璐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05 |
020/M2005(073) |
群体写作的诗学——西昆酬唱与宋诗新质的发生 |
杨治宜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020/M2005(074) |
新与旧的杂糅——《大公报》三十年代两种文艺性副刊研究 |
朱伟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辉 |
2005 |
020/M2005(085) |
从《热河日记》看十八世纪中朝交流与互识 |
李根硕 |
硕士 |
比较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020/M2005(075) |
早期粤语疑问句研究 |
黄海维 |
硕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李小凡 |
2005 |
020/M2005(076) |
北齐初年文人与诗歌研究 |
杨雅雯 |
硕士 |
古代文学 |
傅刚,孟二冬 |
2005 |
020/M2005(077) |
丰子恺散文艺术论 |
田渊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温儒敏 |
2005 |
020/M2005(078) |
易代之际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情绪历史”的解读——40年代后期沈从文的生命状态 |
王申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王枫 |
2005 |
020/M2005(079) |
帕尔温和冰心的诗歌比较研究 |
孟娜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商金林 |
2005 |
020/M2005(083) |
李商隐、韩偓诗歌内容及诗风之比较及其承变——以爱情、咏物、咏史诗为主 |
陈德祥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孟二冬 |
2005 |
202/M2005(001) |
论两汉时期的楚辞学——两汉楚辞学的嬗变 |
何洁冰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褚斌杰 |
2005 |
020/M2005(084) |
淮海词的艺术风格 |
麦满堂 |
硕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周先慎 |
2005 |
020/M2005(086) |
文本记忆的故乡——以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为中心 |
张永杰 |
硕士 |
现当代文学 |
王枫 |
2005 |
T2005(13) |
中国传统戏曲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 |
蔡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