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5(20) |
《红与黑》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初探 |
卞岩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孟华 |
2005 |
T2005(19) |
经不起推敲的“拥刘反曹”——从《三国演义》与史实的出入看其思想倾向的疏漏和矛盾 |
黄鹤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5 |
T2005(81) |
东北方言词缀[•ta] |
王春红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5 |
T2005(18) |
曹丕和曹植诗赋中的女性形象 |
王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05 |
T2005(56) |
传国玉玺考 |
吴恺夫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刘玉才 |
2005 |
T2005(82) |
副词“都”和“总”语义指向的比较研究 |
赵玥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5 |
T2005(83) |
谈“N+V+N的”格式的语法意义及语用特点 |
刘玥妍 |
学年 |
语言学 |
陆俭明 |
2005 |
T2005(84) |
ABA格式研究 |
柳美英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5 |
T2005(57) |
《全宋诗》重出诗考证札记拾零 |
张金凤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王岚 |
2005 |
T2005(26) |
浅析般若学影响下的玄言诗 |
王芸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钱志熙 |
2005 |
T2005(85) |
限制副词“就”,“只”,“光”,“仅”,“仅仅”比较研究 |
俞诸亮 |
学年 |
语言学 |
郭锐 |
2005 |
T2005(66) |
三书浅论 |
姜勇 |
学年 |
语言学 |
杨荣祥 |
2005 |
T2005(27) |
《魔戒》现象在中国 |
郑熙青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5 |
T2005(59) |
林之奇《拙斋文集》卷三诗考 |
王旭东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陈晓兰 |
2005 |
T2005(46) |
艾青三、四十年代诗歌与家国想象 |
陈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姜涛 |
2005 |
T2005(86) |
杭州方言的“儿”尾 |
钱一凡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5 |
T2005(87) |
合肥话“在”字句研究 |
胡晓丹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5 |
T2005(60) |
《孟子》知言养气章疏解 |
张德付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张健 |
2005 |
T2005(88) |
汉语“四声别义”的历时、共时考察 |
曾石铭 |
学年 |
语言学 |
詹卫东 |
2005 |
T2005(47) |
汪曾祺小说语言创作三论 |
李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