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D2005(46) |
中英诗学的物我关系论 |
余建荣 |
博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乐黛云 |
2005 |
020/D2005(01) |
通俗小说在当代(50-70年代)的流变 |
金孝柍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洪子诚 |
2005 |
020/D2005(51)(ZM) |
明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 |
黄卉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周先慎 |
2005 |
020/D2004(46) |
列国题材文艺作品及其在韩国的影响 |
李恩英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周强 |
2005 |
020/D2004(47) |
“新秧歌运动”研究 |
安荣银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钱理群 |
2005 |
020/D2005(48)(ZM) |
上海沦陷区杂志《万象》研究 |
申东顺 |
博士 |
现当代文学 |
钱理群 |
2005 |
G/B2004(001) |
支遁佛学略论 |
刘荻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刘玉才 |
2004 |
I/B2004(001) |
布莱希特戏剧与中国因素——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个案的研究 |
朱明慧 |
学士 |
文学 |
张辉 |
2004 |
I/B2004(002) |
梅洛-旁蒂:敞开与炸裂 |
韩穗 |
学士 |
文学 |
刘东 |
2004 |
I/B2004(003) |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
汪晨芳 |
学士 |
文学 |
贺桂梅 |
2004 |
I/B2004(004) |
对峙与抗衡:建构时空的乌托邦 |
董熠晶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戴锦华 |
2004 |
H/B2004(025) |
陈藻诗韵研究 |
杨丙涛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渭毅 |
2004 |
I/B2004(005) |
《大公报》“文艺副刊”研究(1933-1937) |
吴燕 |
学士 |
文学 |
温儒敏 |
2004 |
I/B2004(006) |
三种“窦娥冤”剧本的比较分析 |
张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刘勇强 |
2004 |
H/B2004(001) |
中文网络中的字母缩略语研究 |
阎炎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保亚 |
2004 |
I/B2004(007) |
当代诗歌中的“八零后”现象研究 |
金楠 |
学士 |
文学 |
臧棣 |
2004 |
I/B2004(008) |
什么都有代价——以作家王芫为例浅论消费文化中的小说创作 |
李小天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4 |
I/B2004(009) |
消费时代的个人乌托邦神话——陈染创作的消费文化语境 |
弓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4 |
H/B2004(002) |
现代汉语部分类前缀研究 |
李洪彦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陈保亚 |
2004 |
H/B2004(003) |
《战国策》复谓结构研究 |
运红娜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杨荣祥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