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4(33) |
马致远散曲的雅与俗 |
朱晓科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04 |
T2004(32) |
明代复古派诗学视野中的王维 |
李蔚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健 |
2004 |
T2004(64) |
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之文化解析 |
刘婷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李更 |
2004 |
T2004(31) |
朝鲜神话的主要类型及深层文化意蕴 |
申玉芬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连山 |
2004 |
T2004(29) |
《英雄》:迷失在文化多棱镜中 |
王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4 |
T2004(83) |
《老乞大》“是……的”结构研究 |
林成彬 |
学年 |
语言学 |
杨荣祥 |
2004 |
T2004(82) |
从“扎啤”看汉语外来词——兼谈汉语构词反映的语言文化心理 |
王睿卿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娟 |
2004 |
T2004(30) |
伤逝,抑或追欢:近世第一人称文言叙事的拓展及其限度(以忆语体为中心) |
陆胤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夏晓虹 |
2004 |
T2004(28) |
性别秩序的放逐——《朝霞》月刊女性英雄形象研究 |
张红超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晓明 |
2004 |
T2004(81) |
副词[±的]作状语情况考察 |
陈莉 |
学年 |
语言学 |
沈阳 |
2004 |
T2004(80) |
汉语方言里轻声的类型 |
韩珂 |
学年 |
语言学 |
李小凡 |
2004 |
T2004(27) |
突围、复仇与同谋——残雪之谜 |
朱丹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4 |
T2004(26) |
叙事与抒情——谈小说《平凡的世界》文本中的读者认同要素 |
谢俊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4 |
T2004(25) |
质疑“母亲”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从译介学角度看《喜福会》 |
董炜 |
学年 |
中国文学 |
陈跃红 |
2004 |
T2004(24) |
试论辛稼轩登临咏怀词 |
金海英 |
学年 |
中国文学 |
张鸣 |
2004 |
T2004(40) |
浅论八十年代“汪曾祺热”的出现原因 |
魏霄 |
学年 |
中国文学 |
曹文轩 |
2004 |
T2004(78) |
江有诰古韵学二题 |
孙顺 |
学年 |
语言学 |
孙玉文 |
2004 |
T2004(79) |
“巨X”、“微X”研究 |
李晶晶 |
学年 |
语言学 |
陈保亚 |
2004 |
T2004(39) |
浅论新时期初期文革叙事中性别话语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建构 |
吴舒洁 |
学年 |
中国文学 |
贺桂梅 |
2004 |
T2004(77) |
厦门方言社交称谓系统 |
庄晶晶 |
学年 |
语言学 |
项梦冰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