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2003(014) |
解读“英雄”——从金庸武侠小说谈中国人的“英雄”观念 |
王凯 |
学士 |
文学 |
计璧瑞 |
2003 |
I/B2003(015) |
《浮生六记》文本研究 |
顾怡玫 |
学士 |
文学 |
夏晓虹 |
2003 |
I/B2003(016) |
幻想与现实——从元杂剧中的婚姻剧看元代社会 |
吴铭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黄卉 |
2003 |
I/B2003(017) |
同性恋的问题少年——浅析《孽子》主题 |
章凌 |
学士 |
中国文学 |
蒋朗朗 |
2003 |
I/B2003(018) |
冯小刚“贺岁片”解读与文化阐释 |
王兴菜 |
学士 |
文学 |
蒋朗朗 |
2003 |
I/B2003(019) |
“变”与“不变”——时代变迁下的“负心”主题小说 |
胡南敏 |
学士 |
文学 |
吴晓东 |
2003 |
I/B2003(020) |
论鲁尔福小说的诗学形式 |
孙冬梅 |
学士 |
文学 |
吴晓东 |
2003 |
I/B2003(021) |
直面“没有光的所在”——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感” |
严焱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22) |
精神苦旅——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 |
林萍萍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03 |
I/B2003(023) |
诗意的栖居——从诗意构成要素看《边城》 |
刘艳平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24) |
无脚鸟的寓言 |
刘天亮 |
学士 |
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25) |
找寻失去的乐园——浅论师陀的《果园城记》的悲剧色彩及其他 |
廖頔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26) |
生命的深层发现与建构——论迟子建的小说 |
王振峰 |
学士 |
文学 |
曹文轩 |
2003 |
I/B2003(027) |
明器小考 |
管谨严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03 |
I/B2003(028) |
全球化和民族化——试论后殖民理论文化批评问题 |
胡淼森 |
学士 |
文学 |
王岳川 |
2003 |
I/B2003(029) |
由《鹤归楼》一文浅析李渔的乱世体悟 |
郑雯 |
学士 |
文学 |
刘勇强 |
2003 |
I/B2003(030) |
从《沙菲女士的日记》到《我在霞村的时候》 |
周忠清 |
学士 |
中国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31) |
穆旦与新诗的现代性 |
沈文钦 |
学士 |
文学 |
方锡德 |
2003 |
I/B2003(032) |
论池莉的市民性 |
彭程 |
学士 |
中国文学 |
韩毓海 |
2003 |
I/B2003(033) |
谣言的“神话”——关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谣言的研究 |
贺信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