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2003(034) |
穿过时间来敲空间的门——张爱玲小说空间意识小析 |
李海蓓 |
学士 |
文学 |
戴锦华 |
2003 |
I/B2003(035) |
一部大清帝国的政治史——浅析《鹿鼎记》 |
张君 |
学士 |
文学 |
蒋朗朗 |
2003 |
I/B2003(036) |
难题·关卡·人生礼仪——试论中国难题求婚故事类型 |
张烨 |
学士 |
文学 |
王娟 |
2003 |
I/B2003(037) |
天平上的舞者——从女性作家的创作看女性意识的转变 |
盛利君 |
学士 |
文学 |
贺桂梅 |
2003 |
I/B2003(038) |
反抗虚无——读张爱玲 |
范云伟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商金林 |
2003 |
I/B2003(039) |
“消费“后现代的摇滚命运——两份摇滚乐杂志比较研究 |
王婷 |
学士 |
文学 |
张颐武 |
2003 |
I/B2003(041) |
析《蜕变》的人物塑造 |
张哲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孔庆东 |
2003 |
I/B2003(042) |
析“女贼衙役”意象在《似水柔情”文本中的意义与作用 |
段吉卿 |
学士 |
文学 |
张颐武 |
2003 |
I/B2003(043) |
歌谣新的传播方式初探 |
张碧英 |
学士 |
文学 |
陈连山 |
2003 |
I/B2003(044) |
从民族意识论《玛纳斯》悲剧美成因 |
甘丹 |
学士 |
文学 |
陈连山 |
2003 |
I/B2003(045) |
浅析元代喜剧的游戏性 |
李静华 |
学士 |
文学 |
李简 |
2003 |
I/B2003(046) |
论符号与新媒介对“后现代”的塑造 |
王圆圆 |
学士 |
文学 |
王岳川 |
2003 |
I/B2003(047) |
诗与道的纠缠与和谐——论朱熹的诗歌 |
彭姗姗 |
学士 |
文学 |
张鸣 |
2003 |
I/B2003(048) |
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 |
彭春凌 |
学士 |
文学 |
吴晓东 |
2003 |
I/B2003(049) |
丑角退场 戏剧何为——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看西方喜剧文化在当代中国剧场中的价值 |
肖珅珅 |
学士 |
中国文学 |
张颐武 |
2003 |
H/B2003(003) |
论表身体器官名词充任量词的特点 |
安欣 |
学士 |
汉语言 |
沈阳 |
2003 |
H/B2003(004) |
说说“着” |
王彦 |
学士 |
汉语 |
陈保亚 |
2003 |
H/B2003(005) |
汉语亲属称谓词汇的方言差异与家庭关系 |
冒晟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03 |
H/B2003(006) |
汉语缩略词的研究及与英语的比较——缩略词与基础词汇 |
吴翀 |
学士 |
汉语 |
詹卫东 |
2003 |
H/B2003(007) |
中英两种语境中,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 |
柴璐璐 |
学士 |
汉语语言 |
陈保亚 |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