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1(110) |
汉乐府诗歌艺术对初盛唐五古的影响 |
许开彦 |
学年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一南 |
2021 |
T2021(111) |
“边地”形象的建构和“边缘人”的心理呈现——解读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和《群山之巅》 |
黄丽瑾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1 |
T2021(112) |
马来西亚华语虚词“一下” |
揭茜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范晓蕾 |
2021 |
T2021(113) |
青岛方言中的比较句考察 |
李婉婷 |
学年 |
汉语言 |
郭锐 |
2021 |
D2021(001) |
北宋都市空间中的词人及其歌词写作研究 |
李真雅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张鸣 |
2021 |
D2021(002) |
王逸《楚辞章句》研究 |
罗姝鸥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常森 |
2021 |
D2021(003) |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
肖潇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傅刚 |
2021 |
D2021(004) |
晋察冀:解放区文艺的地方经验与生产机制(1937-1945) |
马娇娇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陈平原 |
2021 |
D2021(005) |
爱德华·索亚城市空间文化理论研究 |
韩杨 |
博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21 |
D2021(006) |
宋初吴淑《事类赋》及其自注研究 |
吴影 |
博士 |
文艺学 |
王丽丽 |
2021 |
D2021(007) |
内蒙古达拉特旗晋语参考语法 |
刘雨晨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项梦冰 |
2021 |
D2021(008) |
汶川方言的声调变异研究 |
吴倩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韫佳 |
2021 |
D2021(009) |
黄老思想溯源与文本解读 |
李秀男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常森 |
2021 |
D2021(010) |
从“少年中国”到“中国少年”:二十世纪初期的少年书写 |
周旻 |
博士 |
中国古代文学 |
夏晓虹 |
2021 |
D2021(011) |
“国民”与“国家”——战争年代老舍的文学实践(1937-1949) |
张平 |
博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21 |
D2021(012) |
思想史视野下的焦循戏剧观念研究 |
谭菲 |
博士 |
文艺学 |
王岳川 |
2021 |
D2021(013) |
汉语普通话三维动态生理发音模型研究 |
梁昌维 |
博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孔江平 |
2021 |
D2021(014) |
汉语音义单位的字化现象——以合音词、分音词和巴类词为例 |
王春茵 |
博士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陈保亚 |
2021 |
D2021(015) |
抚顺话声调的协同发音与连读变调研究 |
崔平 |
博士 |
汉语言文字学 |
王韫佳 |
2021 |
D2021(016) |
《日下旧闻》之文献学研究 |
蔡紫昍 |
博士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漆永祥 |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