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0(102) |
宋代《漢書》校勘研究 |
席云帆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杨海峥 |
2020 |
B2020(103) |
韦应物诗歌中的“盛唐记忆” |
吴岱霖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杜晓勤 |
2020 |
B2020(104) |
形象与概念之间——浅谈《德充符》中的“忘形者”形象对“忘形”概念的延伸 |
黄训节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常森 |
2020 |
B2020(105) |
从取材角度研究《史记》与《尚书》关系——以《史记》四篇《本纪》为例 |
刘顺枫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常森 |
2020 |
B2020(106) |
从《尸语故事》框架结构探讨藏族生死观 |
加央措姆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陈连山 |
2020 |
B2020(107) |
香港粤语次浊阴调探源 |
蔡坤铭 |
学士 |
汉语言 |
李娟 |
2020 |
B2020(108) |
東向而望見西墻:從翟理斯《中國文學史》看“中國文學史”之主體生成與中西對話 |
張灝洋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张沛 |
2020 |
B2020(109) |
基于语言特征和注意力机制的中文反讽识别研究 |
邱晓枫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詹卫东 |
2020 |
B2020(110) |
基于元音声学特性的年龄感知研究 |
祁晶 |
学士 |
应用语言学 |
吴西愉 |
2020 |
B2020(111) |
审美距离与读者认同——从姚斯审美经验研究说起 |
陈牧川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王丽丽 |
2020 |
B2020(112) |
河南泌阳方言“掌”、“叫”和“给”的多功能性分析 |
黄雨倩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20 |
B2020(113) |
《山海经》中的少昊族鸟崇拜浅析 |
朱屹林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陈连山 |
2020 |
B2020(114) |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茶山集》文獻來源考 |
賴倩婷 |
学士 |
古典文献学 |
许红霞 |
2020 |
B2020(115) |
章丘方言的平舌儿变韵与语言接触 |
李欣然 |
学士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20 |
B2020(116) |
从对话看稼轩词的叙事性 |
陈彦霏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张剑 |
2020 |
B2020(117) |
王安忆“三恋”中的性与欲望书写 |
蒋姗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贺桂梅 |
2020 |
B2020(137) |
“异乡人”的体现与情感寄托——论白先勇《台北人》的乡愁世界 |
李河旼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蒋朗朗 |
2020 |
B2020(138) |
从激进转向冷静——试析《丽莎的哀怨》的结构反讽 |
全庆骏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李国华 |
2020 |
B2020(139) |
结合《三国志》分析《三国演义》中荀彧形象及其影响 |
张铉寯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20 |
B2020(140) |
《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的比较研究 |
辛浩燃 |
学士 |
汉语言文学 |
白一瑾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