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20(45) |
双雪涛小说中的暴力书写研究 |
曹蕾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20 |
M2020(46) |
“知识考古学”视域中的萧红评价史 |
陈祎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李杨 |
2020 |
M2020(47) |
从话语空间到情感政治——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土改叙述 |
顾甦泳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吴晓东 |
2020 |
M2020(48) |
学理如何“收拾进来”——章太炎早期的域外资源接受(1891-1903) |
黄嘉庆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王风 |
2020 |
M2020(49) |
郭沫若建国后历史剧研究 |
刘派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贺桂梅 |
2020 |
M2020(50) |
“现实”与“乡土”——日本殖民语境中的“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 |
刘馨遥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计璧瑞 |
2020 |
M2020(51) |
接近于想象无产阶级文学的思想之路——以鲁迅对俄苏文艺的译介为考察对象 |
陆敏秋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20 |
M2020(52) |
“延安道路”下一知识女青年的心灵革命——《延安四年(1942-1945)》研究 |
童莹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姜涛 |
2020 |
M2020(53) |
数字乐园中的恋声者:网络广播剧 |
徐佳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邵燕君 |
2020 |
M2020(54) |
国粹派的生意——以前期神州国光社的出版活动为中心(1908-1928) |
杨晓清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高远东 |
2020 |
M2020(55) |
1902年中学传统下梁启超的国家想象——以《新中国未来记》为例 |
张安琪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孔庆东 |
2020 |
M2020(56) |
赞助人与翻译者:鲁迅与未名社研究 |
林琬玠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张丽华 |
2020 |
M2020(57) |
用电影打开“经验”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对批判理论的再阐释 |
刘梦秋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戴锦华 |
2020 |
M2020(58) |
翻译与再现:康达维《文选》赋英译研究 |
孟来燕 |
硕士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张沛 |
2020 |
M2020(59) |
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 |
陈昭玉 |
硕士 |
中国民间文学 |
陈连山 |
2020 |
M2020(60) |
徐则臣的“运河叙事”研究 ——以《北上》《耶路撒冷》等作品为中心 |
王蕊 |
硕士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蒋朗朗 |
2020 |
M2020(61) |
末日绘 |
白玲 |
硕士 |
广播电视 |
黄卉 |
2020 |
M2020(62) |
少年 |
鲍玉妹 |
硕士 |
广播电视 |
曹文轩 |
2020 |
M2020(63) |
愿望星及创作谈 |
陈宣地 |
硕士 |
广播电视 |
金永兵 |
2020 |
M2020(64) |
钢球 |
丁彬 |
硕士 |
广播电视 |
孔庆东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