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26) |
多重的断裂与无解的轮回——从《雪晴》看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文学困境与实验 |
魏佳俊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姜涛 |
2020 |
T2020(027) |
土家族传统茅古斯内容及文化内涵——以湘西永顺县茅古斯为例 |
向子璇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王娟 |
2020 |
T2020(028) |
文言文编程对文言文生命力的延续——以中国古代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的计算机实现为例 |
李岳阳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陆胤 |
2020 |
T2020(029) |
光山方言韵母文白异读[Ч/Чa]-[i/ia]\[ei]-[i]社会变异研究 |
黄文俊 |
学年 |
汉语言 |
李子鹤 |
2020 |
T2020(030) |
基于评测任务调研的机器阅读理解能力研究 |
李楠 |
学年 |
汉语言 |
詹卫东 |
2020 |
T2020(032) |
《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因果叙事 |
周清华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刘勇强 |
2020 |
T2020(031) |
宁强方言虚词研究 |
沈尹宁 |
学年 |
汉语言 |
陈保亚 |
2020 |
T2020(033) |
朝向本原敞开的“诗性共同体”——论“电影诗人时代”与未来诗学的乌托邦 |
周鑫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戴锦华 |
2020 |
T2020(034) |
现代、古代与后现代的碰撞——浅析网剧《庆余年》 |
丘雨柔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0 |
T2020(035) |
以羲和与盘古神话中的创世方式看太阳意象的形成 |
陈可涵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陈连山 |
2020 |
T2020(036) |
《虚土》:梦与“梦的解析” |
王逸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0 |
T2020(037) |
“教训之无用”:《雨天的书》与周作人对五四的反思和继承 |
张佳婧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张丽华 |
2020 |
T2020(038) |
程朱《周易》校勘比较研究 |
刘瑷碧 |
学年 |
古典文献学 |
顾永新 |
2020 |
T2020(039) |
大湾镇“舞火麒麟”民俗初探 |
李钰欣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陈连山 |
2020 |
T2020(040) |
论端木蕻良童年书写中成长的“自我”——以《初吻》和《早春》为中心 |
苏荣格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吴晓东 |
2020 |
T2020(041) |
她要往何处去?——论吕赫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郑若琰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计璧瑞 |
2020 |
T2020(042) |
规训与反叛——试论《顽主》系列的父辈群像与代际冲突 |
任贺北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李杨 |
2020 |
T2020(043) |
视角、策略与历史:经典的现代修辞——论2019版电影《小妇人》的改编径路与女性主义话语 |
林砚秋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戴锦华 |
2020 |
T2020(044) |
杜甫五古体法的承变 |
魏珞宁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钱志熙 |
2020 |
T2020(045) |
“丁卯句法”的诗律内涵和格律史意义——兼对前人”丁卯句法“几个认识的澄清 |
谢可欣 |
学年 |
汉语言文学 |
杜晓勤 |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