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赠书

  • 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著名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此后先在江西教中学,1929-1932年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讲师。1932年起,历任山东大学(前青岛大学)、华中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1952年院系调整后,兼任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楚辞》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享誉中外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在大学求学时期就发表了《荀卿考》、《陶潜年纪辨疑》等重要论文和专著《楚辞概论》,《楚辞概论》被称为"有《楚辞》以来一部空前的著作。"主要著作还有《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屈原》、《楚辞论文集》、《离骚篡义》、《天问篡义》等; 还主编和编撰了《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国文学史大纲》、《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参考资料》、《陆游诗选》等。

  •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 朱德熙(1920.10.24.—1992.7.19.)江苏苏州人,著名语言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1920年10月24日出生在南京政府财政部盐务局一个高级职员家庭, 家境富裕。早年习字、背诵古诗词,十一二岁起读古典小说。中学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数学、英语基础都很好。一年后转入中文系,师从唐兰、闻一多先生学习研究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并得到罗常培和陈梦家等教授的教导。1945年毕业后在昆明中法大学中文系任教并加入民盟。1946年起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受国家委派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任教,1955年回国,此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1992年7月19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2岁。

  • 王瑶(1914.5.7-1989.12.13)字昭琛,山西平遥人,著名文学史家。1914年5月7日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早年在本校读小学,1928年入太原进山中学,1931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32年因学费昂贵由南开中学转入进山中学。1933年7月离开太原到张家口,考入军政人员短期训练班,不久考入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1934年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文章,并参加北平“左联”活动,曾任《清华周刊》第45卷总编辑。1937年6月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校南迁长沙、昆明,困居家乡,曾从事商业和为人辅导功课。1941年10月离家,同年到达西安。1942年南下成都,任金堂县铭贤中学国文教师,不久到昆明,任昆明私立天祥中学国文教员,同年9月在西南联大正式复学。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研究汉魏六朝文学。1946年毕业,同年清华大学复员,任教于中文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曾兼任《文艺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全国社会科学“七五”规划文学组副组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二、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12月13日去世,享年75岁。

  • 林庚(1910.2.22-2006.10.4)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诗人,文学史家。早年就读于北京师大附小、附中。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与同学创办《中国文学月刊》,发表旧体诗词,后逐渐改写新体诗。1933年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助教,同时任《文学季刊》编辑。1934年春赴上海,准备尝试作家生活,不久回北京,致力于新诗创作,同时先后在北京国民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离京赴厦门大学任中文系讲师,不久任副教授、教授。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长汀,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开设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楚辞、庾信、李商隐、新诗习作等课程,重点为文学史和楚辞研究。1947年离开厦大回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方面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一方面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建国后参加了历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2006年10月4日晚19时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该文库共收藏文献 639 种
题名/著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宋本广韵 北京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宋诗鉴赏辞典 缪钺 ... [等] 撰写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 郭良夫编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刘月华等著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
客家语基础语汇集 桥本万太郎著 东京 东京外国语大学 1972
客家语基础语汇集索引 东京 东京外国语大学 昭和48 [1973]
室名别号索引 陈乃乾编 丁宁补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寒山诗校注 钱学烈校注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吕必松著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1987
尔雅校笺 周祖谟撰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4
尚书译注 王世舜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尚书通检 顾颉刚主编 北京 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 民国25 [1936]
尚书通论 陈梦家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山西出土文物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 [山西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 1980]
岩波日中辞典 仓石武四郎, 折敷濑兴编 东京 株式会社岩波书店 1983
常用反义词典 凌冰, 蒋芸等编 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7
广东新语 (清) 屈大均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广州音字典 普通话对照 饶秉才主编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广释词 徐仁甫编著 冉友侨校订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广雅疏证 (清) 王念孙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撰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广韵声系 沈兼士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庄子引得 引得编辑处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庄子浅注 曹础基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